国盛、华富、东方财富等多位核心分析师集体“出走”,券商研究所转型寻路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11-26

“卖方”研究站上十字路口,临近年底,券商分析师流动再度按下“加速键”。

界面新闻从业内获悉,国盛证券研究所近期迎来核心人事调整,联席所长郑震湘、所长助理兼医药首席分析师张金洋、计算机首席分析师刘高畅已集体提交离职申请,目前正处于离职流程中。

作为券业科技研究领域的资深人士,郑震湘的职业轨迹在近三年间历经多次调整:2023年7月从国盛证券加盟方正证券,2025年1月重新回归国盛证券并出任研究所联席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而此次离职距离其回归尚不足一年。

据接近郑震湘的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其下一站大概率将告别卖方研究领域,转型进入买方机构任职。”

同期,华福证券研究所也出现集体离职现象。副所长、总量组组长兼宏观经济与非银地产首席分析师秦泰,副所长兼金融首席分析师张宇,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严家源,以及化工组分析师黄坤、医药行业分析师张绍辉已同步提交辞呈。界面新闻多方核实得知,上述离职人员的新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头部公募基金、买方机构及上市公司等多个领域。

除上述两家机构外,2025年以来人事调整动作不断的东方财富也传出核心人员变动消息,其研究所联席所长周旭辉已确定离职。与此同时,天风证券金工首席分析师吴先兴的职业变动已落地,其近日已正式加盟中泰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助理兼金工首席分析师。近日,国投产业研究院院长、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已从公司离职。

此次密集离职的郑震湘、周旭辉、秦泰、吴先兴等人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郑震湘、吴先兴分别深耕电子、金工研究多年,秦泰则在宏观经济与非银地产领域颇具影响力。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此告诉界面新闻,“当前券商研究所核心成员频繁变动的核心原因有二。一是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分化加剧,人才争夺更趋激烈;二是券商分仓佣金这块‘蛋糕’持续缩水,盈利压力传导下,行业对人才的筛选与人才自身的职业选择均出现调整。”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券商研究所核心岗位人事变动呈现“高密度、高规格”特征,其中研究所所长、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群体的流动尤为引人瞩目。

例如,6月,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正式卸任,距离其在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履新该职位仅两个月。作为七次蝉联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白金分析师”,荀玉根曾担任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其离职被业内解读为合并后组织架构调整与研究方向转型的直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前原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已于4月加盟东方证券出任所长,两大头部研究所原掌舵人相继离场,凸显行业整合期的人事动荡。

所长、副所长层级的流动同样密集,且呈现“团队化迁徙”特征。3月,原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首席孙彬彬携部分团队成员加盟财通证券,出任业务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面负责研究及销售事宜;同期,天风证券另一核心人物,宏观首席宋雪涛跳槽至国金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填补了该职位近8个月的空缺。

年初,原华金证券研究所所长孙远峰加盟太平洋证券,而华金证券则在3月聘任产业专家杨烨辉接任所长,完成核心岗位更替。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趋势明显,既有资深人士向中小券商寻求更高话语权,也有中小券商的核心人才向头部平台集聚。

据公开信息,今年以来,消费、新能源、TMT等热门赛道已有超25名新财富上榜级别首席分析师更换任职机构。

7月,中信建投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吕娟正式离职,转型加入长江养老保险资管公司,担任研究部总经理;中信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刘辰阳年中跳槽至某头部私募担任研究总监等,成为今年"卖方转买方"的典型案例。

从流动方向看,约40%的核心人才流向头部券商,35%转向公募、私募等买方机构,剩余25%则选择中小券商或跨界创业,职业路径更趋多元。

人才流动背后,是券商研究所核心收入来源,分仓佣金的结构性变化持续加剧。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相关数据显示,券商研究服务收入“头部集中、中小承压”的格局进一步固化,头部前三券商分仓佣金占比突破40%,这一格局直接决定了机构的人才吸引力与留存能力。

部分中小券商的经营压力直接传导至人事层面。以东方财富证券为例,该研究所过去两年快速扩张后,分仓佣金收入持续下滑,2025年三季度单季分仓佣金收入同比下降45%,较上半年降幅进一步扩大。

收入端承压下,其研究团队规模较年初缩减约20%,除核心管理团队调整外,基础研究岗人员优化比例较高。类似情况在多家中小券商普遍存在,某东北券商研究所人士透露,其所在机构今年已将佣金提成比例下调15%,导致两名资深分析师离职。

头部券商的分仓佣金优势则持续巩固。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2025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44.58亿元,较于去年同期的67.74亿元同比下滑34%。虽然头部机构佣金收入也发生下滑,但行业地位稳固。从市场份额来看,前十家券商合计占据48.11%的市场份额。

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分仓佣金是研究所的生命线,2025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深化后,机构客户对研究服务的性价比要求更苛刻,中小所只能通过降价争夺佣金,陷入‘降价—收入降—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今年薪酬预算砍了25%,根本留不住能独当一面的首席。”另一位中小券商研究业务负责人补充道,“现在我们招人不仅看研究能力,更看重跨业务协同能力,能对接投行、资管的复合人才最抢手,这也是中小所难以竞争的核心原因。”

近两年券商研究所人员频繁流动的原因,既包括外部行业环境的变化,也涉及内部发展逻辑的重构。

“收入分配机制重构是人才流动的直接推手。”一位拥有十多年卖方研究经验的资深首席表示,“头部与中小所的薪酬差距越拉越大,头部首席年薪能到大几百万,而中小所顶薪也就百万左右,还经常拖欠提成。今年我身边就有3个同事从中小所跳到头部,都是奔着稳定的收入和资源去的。”

此外,券商合并重组带来的架构调整也成为重要诱因,某金融机构猎头指出,“像国泰海通合并后,研究条线岗位重叠率达40%,必然会出现核心岗位人员分流,这也是今年高层流动集中的重要原因。”

行业转型带来的能力要求升级,推动人才结构优化。某头部券商研究从业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头部机构更倾向保留能直接对接业务的复合人才,单纯擅长撰写研究报告的基础岗人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研究所的服务边界正在拓展,从传统的卖方研究向买方投研顾问、资产配置方案设计等领域延伸,这种转型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跨领域能力,不适应者只能选择离开。”

职业发展路径多元化进一步加速人才流动。随着资管行业扩容,买方机构对资深研究人才的需求激增,且“卖方转买方”的薪酬涨幅普遍达50%以上,工作强度还相对较低。据某猎头公司统计,2025年离职的券商核心研究人员中,40%转向公募、私募等买方机构,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对界面新闻指出,“公募费率改革的持续深化正在推动券商研究服务加速‘买方化’转型,这一趋势倒逼券商研究所跳出传统服务框架,转向输出可量化、可验证且具备交易落地属性的研究产品,行业对机构专业服务能力的要求已全面升级。”

他指出,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与监管政策的正向引导形成双重合力,既为券商研究业务带来了外部压力,也构建了明确的战略发展导向。在此背景下,部分难以跟上行业变革节奏、无法适配新业务场景的从业者,正面临退出行业或跨界转型的选择。

“AI技术的深度赋能正在重塑研究业务的成本结构。基础研究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而市场对具备深度洞察、跨领域整合能力的高阶研究人才需求持续攀升,这一供需变化正推动整个行业的从业者加速完成角色重塑。”江瀚进一步指出。

申万宏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面对降佣挑战,公司通过构建‘投研+产研+政研’一体化体系,提升研究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协同机构条线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研究价值的跨业务转化,这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有中小券商研究业务管理层对界面新闻补充道,“未来中小所的出路在于聚焦细分赛道,比如区域性产业研究、特色行业分析,靠差异化留住核心人才,而头部所会继续通过人才垄断巩固优势,行业两极分化会更明显。”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栏目热文

国盛、华富、东方财富等多位核心分析师集体“出走”,券商研究所转型寻路

展开全文

“卖方”研究站上十字路口,临近年底,券商分析师流动再度按下“加速键”。

界面新闻从业内获悉,国盛证券研究所近期迎来核心人事调整,联席所长郑震湘、所长助理兼医药首席分析师张金洋、计算机首席分析师刘高畅已集体提交离职申请,目前正处于离职流程中。

作为券业科技研究领域的资深人士,郑震湘的职业轨迹在近三年间历经多次调整:2023年7月从国盛证券加盟方正证券,2025年1月重新回归国盛证券并出任研究所联席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而此次离职距离其回归尚不足一年。

据接近郑震湘的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其下一站大概率将告别卖方研究领域,转型进入买方机构任职。”

同期,华福证券研究所也出现集体离职现象。副所长、总量组组长兼宏观经济与非银地产首席分析师秦泰,副所长兼金融首席分析师张宇,公用事业首席分析师严家源,以及化工组分析师黄坤、医药行业分析师张绍辉已同步提交辞呈。界面新闻多方核实得知,上述离职人员的新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头部公募基金、买方机构及上市公司等多个领域。

除上述两家机构外,2025年以来人事调整动作不断的东方财富也传出核心人员变动消息,其研究所联席所长周旭辉已确定离职。与此同时,天风证券金工首席分析师吴先兴的职业变动已落地,其近日已正式加盟中泰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助理兼金工首席分析师。近日,国投产业研究院院长、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已从公司离职。

此次密集离职的郑震湘、周旭辉、秦泰、吴先兴等人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郑震湘、吴先兴分别深耕电子、金工研究多年,秦泰则在宏观经济与非银地产领域颇具影响力。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此告诉界面新闻,“当前券商研究所核心成员频繁变动的核心原因有二。一是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分化加剧,人才争夺更趋激烈;二是券商分仓佣金这块‘蛋糕’持续缩水,盈利压力传导下,行业对人才的筛选与人才自身的职业选择均出现调整。”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券商研究所核心岗位人事变动呈现“高密度、高规格”特征,其中研究所所长、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群体的流动尤为引人瞩目。

例如,6月,国泰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正式卸任,距离其在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履新该职位仅两个月。作为七次蝉联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白金分析师”,荀玉根曾担任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其离职被业内解读为合并后组织架构调整与研究方向转型的直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合并前原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已于4月加盟东方证券出任所长,两大头部研究所原掌舵人相继离场,凸显行业整合期的人事动荡。

所长、副所长层级的流动同样密集,且呈现“团队化迁徙”特征。3月,原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首席孙彬彬携部分团队成员加盟财通证券,出任业务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面负责研究及销售事宜;同期,天风证券另一核心人物,宏观首席宋雪涛跳槽至国金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填补了该职位近8个月的空缺。

年初,原华金证券研究所所长孙远峰加盟太平洋证券,而华金证券则在3月聘任产业专家杨烨辉接任所长,完成核心岗位更替。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趋势明显,既有资深人士向中小券商寻求更高话语权,也有中小券商的核心人才向头部平台集聚。

据公开信息,今年以来,消费、新能源、TMT等热门赛道已有超25名新财富上榜级别首席分析师更换任职机构。

7月,中信建投证券机械首席分析师‌吕娟正式离职,转型加入长江养老保险资管公司,担任研究部总经理;中信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刘辰阳年中跳槽至某头部私募担任研究总监等,成为今年"卖方转买方"的典型案例。

从流动方向看,约40%的核心人才流向头部券商,35%转向公募、私募等买方机构,剩余25%则选择中小券商或跨界创业,职业路径更趋多元。

人才流动背后,是券商研究所核心收入来源,分仓佣金的结构性变化持续加剧。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相关数据显示,券商研究服务收入“头部集中、中小承压”的格局进一步固化,头部前三券商分仓佣金占比突破40%,这一格局直接决定了机构的人才吸引力与留存能力。

部分中小券商的经营压力直接传导至人事层面。以东方财富证券为例,该研究所过去两年快速扩张后,分仓佣金收入持续下滑,2025年三季度单季分仓佣金收入同比下降45%,较上半年降幅进一步扩大。

收入端承压下,其研究团队规模较年初缩减约20%,除核心管理团队调整外,基础研究岗人员优化比例较高。类似情况在多家中小券商普遍存在,某东北券商研究所人士透露,其所在机构今年已将佣金提成比例下调15%,导致两名资深分析师离职。

头部券商的分仓佣金优势则持续巩固。据Choice金融终端统计,2025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44.58亿元,较于去年同期的67.74亿元同比下滑34%。虽然头部机构佣金收入也发生下滑,但行业地位稳固。从市场份额来看,前十家券商合计占据48.11%的市场份额。

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分仓佣金是研究所的生命线,2025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深化后,机构客户对研究服务的性价比要求更苛刻,中小所只能通过降价争夺佣金,陷入‘降价—收入降—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今年薪酬预算砍了25%,根本留不住能独当一面的首席。”另一位中小券商研究业务负责人补充道,“现在我们招人不仅看研究能力,更看重跨业务协同能力,能对接投行、资管的复合人才最抢手,这也是中小所难以竞争的核心原因。”

近两年券商研究所人员频繁流动的原因,既包括外部行业环境的变化,也涉及内部发展逻辑的重构。

“收入分配机制重构是人才流动的直接推手。”一位拥有十多年卖方研究经验的资深首席表示,“头部与中小所的薪酬差距越拉越大,头部首席年薪能到大几百万,而中小所顶薪也就百万左右,还经常拖欠提成。今年我身边就有3个同事从中小所跳到头部,都是奔着稳定的收入和资源去的。”

此外,券商合并重组带来的架构调整也成为重要诱因,某金融机构猎头指出,“像国泰海通合并后,研究条线岗位重叠率达40%,必然会出现核心岗位人员分流,这也是今年高层流动集中的重要原因。”

行业转型带来的能力要求升级,推动人才结构优化。某头部券商研究从业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头部机构更倾向保留能直接对接业务的复合人才,单纯擅长撰写研究报告的基础岗人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研究所的服务边界正在拓展,从传统的卖方研究向买方投研顾问、资产配置方案设计等领域延伸,这种转型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跨领域能力,不适应者只能选择离开。”

职业发展路径多元化进一步加速人才流动。随着资管行业扩容,买方机构对资深研究人才的需求激增,且“卖方转买方”的薪酬涨幅普遍达50%以上,工作强度还相对较低。据某猎头公司统计,2025年离职的券商核心研究人员中,40%转向公募、私募等买方机构,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对界面新闻指出,“公募费率改革的持续深化正在推动券商研究服务加速‘买方化’转型,这一趋势倒逼券商研究所跳出传统服务框架,转向输出可量化、可验证且具备交易落地属性的研究产品,行业对机构专业服务能力的要求已全面升级。”

他指出,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与监管政策的正向引导形成双重合力,既为券商研究业务带来了外部压力,也构建了明确的战略发展导向。在此背景下,部分难以跟上行业变革节奏、无法适配新业务场景的从业者,正面临退出行业或跨界转型的选择。

“AI技术的深度赋能正在重塑研究业务的成本结构。基础研究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而市场对具备深度洞察、跨领域整合能力的高阶研究人才需求持续攀升,这一供需变化正推动整个行业的从业者加速完成角色重塑。”江瀚进一步指出。

申万宏源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面对降佣挑战,公司通过构建‘投研+产研+政研’一体化体系,提升研究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协同机构条线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研究价值的跨业务转化,这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有中小券商研究业务管理层对界面新闻补充道,“未来中小所的出路在于聚焦细分赛道,比如区域性产业研究、特色行业分析,靠差异化留住核心人才,而头部所会继续通过人才垄断巩固优势,行业两极分化会更明显。”

__BASE64_5byA5oi36aKG5Y+W__ __BASE64_JDExMDAw__ __BASE64_6LWg6YeRKw==__ __BASE64_NTA=__ __BASE64_5YWD57qi5YyF__